嘉兴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协会

绿色建筑

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市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协会绿色建筑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困局或可解


发布时间:2013-3-7 21:24:32   文章来源:jxjnxh   浏览:[  ]

 随着近日住建部网站所公布的两批共14个绿色建筑项目,中国商业建筑绿色“运行标识”终于实现零的突破。其中包括广州白云万达广场在内的3个项目均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认证。

  判断一座建筑是不是绿色建筑、是否节能环保,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区别于清晰明确的工业能耗指标,建筑节能由于其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复杂而迟迟难以明确。因此,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运而生。

  目前在中国运用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设立的LEED体系,另一个则是住建部“三星”建筑能效测评体系。

  然而,在中国现有形势下,这些评估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物能耗,仍然要打上几个大大的问号。比如,LEED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目前中国建筑物的平均能效已经远远低于美国标准。LEED项目能够让美国商业建筑基准能耗降低24%,但即使表现最好的LEED项目,其能效也极少能够达到中国建筑的平均水平。

  那么“三星”体系是不是好一点呢?零星项目显示,一些表现最好的三星建筑的节能绩效的确非常出色,单位能耗只有79度/平方米/年,远远低于LEED体系下218度/平方米/年的平均数。但是,深谙此体系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标准中,对绿色建筑任务目标、各个环节需达到的参数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众多问题:一些开发商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评级要求,弄虚作假;或在实际运营中,管理不当,使得绿色建筑不再“绿色”。众多违规操作,使得绿色建筑标准权威性饱受质疑。

  为此,住建部正在努力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相比“设计标识”,对“运行标识”的审定要求更高:申报的建筑要运行一年以上,并现场核查合格才能授予。因此,获得“运行标识”的绿色建筑比获得“设计标识”的要少得多。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也只有11家。

  究竟“运行标识”能否从根本上破解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所面临的尴尬局面,目前尚不能断言,但其认可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的理念势必将对建筑节能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标准下的“隐形杀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标准》中确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根据达到的项目数来划分等级。

  《标准》对绿色建筑等级划分十分详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开发商为获得更高的评级,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开发商在建造建筑时,为了达到评价等级中的项目数量,在建筑中增加了一些没有必要的项目,例如某建筑本不涉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但是却在建造时加入了这一项,以此来达到或者获得更高的评价等级,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一技术没有或者很少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初衷。

  同时,过分强调设计、施工阶段节能也使得“伪绿色建筑”当道。2010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关于北京地区建筑全寿命阶段能耗及排放的分析显示,建筑运行阶段消耗了80%的能源。换言之,绿色设计、绿色建造均是投资的过程,只有建筑在被交付使用后,实行绿色运行,才会将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技术的特点发挥,形成长期的累积的节能、绿色效应——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目前,还没有看到权威的对中国绿色建筑实际运行的节能、环境效果进行跟踪对比的研究,但是2005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中国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进行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建筑中有25%的大楼实际运行的能效水平低于美国平均建筑能耗水平。这就意味着“绿色设计”的建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并不高。

  另外一项专门针对美国“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识的建筑进行的研究显示,美国建筑能效最高的建筑(比平均能效水平高40%)一般都没采用最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但其能够持续符合“能源之星”要求的原因,在于其物业管理团队采用了非常积极的运行维护措施。

  在建筑实际运行中,设备安装不当、维护不到位、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比比皆是,以下类似状况时有发生:由某著名绿色设计师设计的大楼,因加强了自然采光的设计而获得美国设计大奖,但在实际运行中遮阳帘都被吊起,照明全部开启——这就已经不是节能建筑了。所以建筑节能所面临的情况是如何改变习惯和运行的问题,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曾多次对“伪绿色建筑”提出批评。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国许多运用大量节能技术的建筑不仅不节能,能耗反而高出平均水平。他提出,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一大误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而事实上,不同的使用模式要求不同的建筑技术。节能楼不节能可能是由于运营维护不当导致,而且实际上,运营管理不当在我国绿色建筑中普遍存在。据相关人士透露,我国通过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中只有6%真正实现了绿色运营,问题相当严重。

  这些违规现象,就像“隐形杀手”隐藏在标准之下,在不经意间“残害”标准的公平性与权威性。

  低成本、无成本的运行措施

  自1990年起,多国政府间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项目——美国环保署支持的建筑节能“eeBuildings”项目、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APP)支持的“通过改善建筑运行提高建筑能效”项目、美国国家开发署(USAID)支持的“中美可持续建筑(SBP)”项目,已经在多个城市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展开合作。

  近3年来,中美可持续建筑项目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天津、南京、大连、武汉、西安等10个大中城市发现,国内建筑运行管理行业尚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各级别的建筑及建筑群均有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可能性,有“向管理要效益”“精细化管理”的潜力。

  通过在美国及中国建筑运行实践中观察及总结出的23条低成本、无成本的运行措施表明,将建筑视同整体,从能耗数据的跟踪管理、设备运行时间优化、照明系统控制管理、室内/室外空气管理、空调系统管理及日常管理等,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改善管理,实现节能。中美可持续建筑项目组对参加项目的10个城市的8000多栋建筑进行的持续跟踪调查显示,低成本、无成本的运行措施对大楼的运行非常实用,多数大楼已经全面实施来提高其运行水平,并取得了可观的节能效果

  为了引导建筑市场不再将节能仅仅当做“噱头”而是项目之本,据记者了解,国家自引入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之时,相关法规政策就已经开始为绿色建筑标准奠定基础。初步确立法规标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近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行标识”的权威性,住建部力促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相继发布,从源头上细化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制度,让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成为越来越多开发企业的共识。

 
 
 
分享到: